《档案北京卫视》逢五而兴 追光世界电影130周年(上) 剧情介绍
来源: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9-09 浏览次数:0
2014年北京卫视的《档案》系列纪录片中,“五而兴·追光世界电影130周年(上)”这一集,讲述了中国电影发展早期,一群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电影先驱们如何在黑暗与困境中,播下中国电影的种子,并艰难求生的故事。这集聚焦于1905年至1937年,也就是中国电影的萌芽期至“一江山社”解散的这段时间。它没有用简单的时间线来梳理,而是将故事围绕几位关键人物展开,比如早期的放映师、电影制作人程砚秋、导演张石川以及摄影师武侠。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从最初的“走马灯”到放映外国电影,再到尝试拍摄中国本土影片的艰难历程。那时的电影行业,如同沙漠中的一株幼苗,要面对各种挑战:技术匮乏,资金短缺,人才缺乏,观众不理解,甚至被视为“玩弄把戏”的娱乐形式。为了生存,他们不得不兼顾各种工作,有的卖糖罐,有的当苦力,甚至需要靠募捐才能维持工作室的运转。尽管条件恶劣,但他们对电影的热情从未熄灭。他们尝试拍摄新闻纪录片,想记录下时代的变迁,也尝试拍摄剧情片,想要讲述中国的故事,表达民族的感情。“五而兴”的命名,源于当时北京电影公司成立时,五位创始人在资金上各出资三分之一,这体现了他们对电影事业的执着和信念。纪录片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,这些黑白影像虽然模糊不清,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电影人。除了讲述电影创作的艰辛,纪录片也展现了电影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。电影的出现,既是娱乐,也是一种文化交流,它让人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,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。然而,它也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打压。“五而兴·追光世界电影130周年(上)”不仅仅是关于电影的,更是关于一群人对梦想的追逐,对事业的献身,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。它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,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,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光辉与苦难。
© 版权声明
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与我联系
评论列表